5個病床邊的故事:我學會的人生課題

by admin

「如 今 常 存 的 有 信 , 有 望 , 有 愛 這 三 樣 , 其 中 最 大 的 是 愛 。」

哥 林 多 前 書 13:13

走出二戰集中營 波蘭老奶奶教會我的事

晚上7點的追思禮拜

2018年11月2日,一個寒風朔雪的午後,我掙扎著是否要在當天晚上7點前往殯儀館,參加一位老奶奶的追思禮拜。掙扎的主要原因是,考量我和病人及其家屬的關係是否夠好到我想要在晩上去這個地方。但是,經過禱告後,有很明確的感動應該要去。

99歳老奶奶是美麗的波蘭女子,她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,更是少數走出集中營的倖存者,家屬陸續上臺,述説著她精彩的一生。

一個男人坐在山谷沈思
沈思的男子 / 圖片來源: Pexels.com – M Venter

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,她的一生歷經現在的我們永遠無法想像的苦難,她面對了無數生離死別的時刻,但是身為天主教徒的她總是告訴她的子孫們:「永遠不要失去信心,因為信心會帶你走過每個人生低谷」。

病床邊的波蘭老奶奶

老奶奶是如此堅強及樂觀,即使在她生命最後的那幾天,她拖著沈重浮腫的雙腿,推著助行器緩慢地在她的房間裏移動;虛弱的她仍然堅持,不麻煩任何人為她做任何事,她總是微笑著對我們說,「別擔心!我很好。」直到那一天,她沈沈的睡去。

二次大戰時,波蘭的納粹集中營。在落葉的秋天,更顯得寧靜。
圖片來源:Pixabay-納粹集中營

環視追思禮拜的現場,只有二個亞洲臉孔,而我只認識她的三位家人!我靜靜地站在她的棺木旁,瞻仰她的遺容,為她和家人默默祈禱著。我以為,我是來給家屬鼓勵及安慰的,但是發現當晚離開殯儀館時,反而是自己得到鼓勵與提醒。

永遠不要失去信心

身為一位醫護人員,我們常常以為我們「施」比「受」多 ,我們很努力地在有限的工作時間內,有「效率」的把事情完成,我們抱怨著「做到流汗乎人嫌到流涎」。

老奶奶教我的1件事:「By keeping your faith, you will be able to make it through any valley in your life.」

「永遠不要失去信心,因為信心會帶你走過每個人生低谷。」

無聲」勝「有聲」的陪伴

99歲羅伯的病情急轉直下,我打電話給他的主治醫師 雷,與雷討論,是否將羅伯的照護目標,從「積極治療」改成「安寧緩和醫療」。雷説:「我打電話和麥可(羅伯的兒子)討論看看。」

與雷電話來回溝通二、三次之後,雷告訴我:「麥可晚一點會去單位看羅伯,等麥可看完他的爸爸之後,我們再作進一步的討論。」

約莫一個小時後,一位身高185公分、身材魁梧,穿著黑色上衣及藍色牛仔褲的男人出現在護理站,身旁還牽著一隻比人高的黑狗。我與他幾乎每個星期都會見面,這人正是羅伯的兒子,麥可。

我稍微和麥可寒暄了一下,麥可也若無其事地開了個玩笑。接著,我準備請麥可進入我的辦公室,希望和他討論、溝通羅伯的病情,並詢問麥可對羅伯後續照護的想法。

男子難過掩面獨自坐在窗邊-病床邊的日常
圖片來源: Pexels.com – Andrew Neel

辦公室的門我還來不及關上,這位大男人就這樣當著我的面大哭起來。我先請麥可坐下來後,把面紙遞給他。接著,我也搬了一張椅子,坐在他的斜對角,安安靜靜地陪著他。幾坪大的空間裏,只有凝結的空氣,伴隨著麥可的哭聲。我一句話也沒說,麥可也是;他的大黑狗似乎懂著主人的心情,默默地趴在地上。

不知道經過了多長時間,麥可慢慢地冷靜下來,他擦乾眼淚,緩緩地站起來,對著我說:「謝謝妳為我們所做的一切。我先去看我爸爸。」麥可打開門,轉身離開我的辦公室,留下心情複雜的我,沒有任何答案!

當天下午兩點,羅伯的女兒艾蜜也來探望她的爸爸。艾蜜是一位充滿自信的中年婦女,在過去和她的溝通過程中,她一直表現的很理性。而外表看似堅強的她,對羅伯非常的孝順及溫柔。

病床邊-無聲勝有聲的陪伴-
woman crying with a hand on her shoulder
病床邊的陪伴 / 圖片來源:Pexels.com – MART PRODUCTION

麥可和艾蜜兩位都是羅伯的醫療決定代理人。我把羅伯目前的病情完整告訴她,我們彼此間也進行了溝通。在她全盤理解後,她希望羅伯往後餘下的日子,能過的舒服就好了。就在艾蜜準備離開時,我給了她一個擁抱,輕聲地對她說:「有什麼需要,我一直都在。」此時的她,突然嚎啕大哭起來。而我,眼眶也在不知不覺中紅了起來。

我學會了「無聲」勝「有聲」的陪伴。

加拿大「法、理、情」的職場文化

在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有提到一個必知的加拿大職場文化;今天來談談加拿大「法、理、情」的職場文化。

Personal Directive

加拿大有一份法律文件,稱為「Personal Directive」。加拿大政府鼓勵每個人都能填好這份文件並簽名,並置放在家裡醒目的地方,以備不時之需。

簡單來說,這份文件,就是在一個人身體健康的時候,指定另外一人或多人當這份文件簽署者的決定代理人(Agent(s))。當有一天,文件簽署人已經沒有能力可以為自己作醫療決定時,經過兩位專業醫師評估確認,他或她的法定代理人,可以依法為文件簽署人作醫療決定。決定代理人不一定需要是親屬,他可以是任何一位文件簽署人所信任的人。原則上,在亞伯達省大部分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患者,都會存有這份文件。

法律文件簽署畫面
文件簽署 / 圖片來源: Pexels.com – Andrea Piacquadio

病人隱私

在世界各國的臨床工作,「病人隱私」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,在加拿大當然也不例外。任何一位第一線人員,若是不小心揭露病人隱私,輕則被機構或醫院解雇,嚴重時則是會吃上官司,並被撤銷專業執業執照。

不管在台灣或加拿大的醫療人員,相信都曾經遇到,在與病人及家屬開病情討論會議、決定醫療照護方向時,病人的孩子們意見可能會相左。如果此時病人已經有一份「Personal Directive」,對醫療人員而言,好像容易許多。因為只有病人或醫療代理人有權可以做決定。

而在實際生活中真的是如此嗎?82歲瑪麗婆婆的醫療代理人是她的兒子,基於病人隱私,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,是不能對其它任何家屬透露瑪麗的病情,包括她的其它兒女。瑪麗老婆婆的兒子及女兒私底下不合,所以兒子並不會把媽媽的病情告訴他姐姐。於是,女兒常常來到護理站,跟醫療人員吵著要了解媽媽的病情,這樣類似的情境,並不少見。

病人家屬病情討論會議
家屬討論會議 / 圖片來源: Pexels.com – SHVETS production

帶著台灣「情、理、法」的職場思維,在「法、理、情」的職場文化下工作,過去養成的同理心及憐憫心,不小心出現時,很可能就會觸犯法律。在我的工作中,常常需要祈禱求智慧,當遇到上述的情境時,如何能夠在不得罪女兒的情況之下,拒絕提供瑪麗的病情。

嚴肅和龜毛背後的溫柔

一天忙碌的工作終於來到了下午三點交班的時間。三點十五分,結束交班會議及麻醉藥點交後的我正準備回家。突然一位助理跑來跟我說,「菲比,丹尼爾說現在要找你。」我心裡不免嘀咕著:「都要下班了,幹嘛選在這個時間找我啊?!」雖然心不甘、情不願,還是來到丹尼爾的房間外面,敲了門後走進去。

此時丹尼爾正坐在他的按摩椅上,面對著我。他的氣色很好,他的眼睛微紅,眼眶中泛著淚水,但是他卻是滿臉笑容,並以興奮又微微顫抖的聲音對著我說:「我今天當曾祖父了! 我只是想要在第一個時間告訴你這個好消息。」

爺爺陪孫子一起玩玩具車
爺孫情 / 圖片來源: Pexels.com
Mikhail Nilov

我每天所照護的對象,平均年齡大約是80幾歲。所以兒孫滿堂在這個群體中,並不是什麼新鮮事!但是,丹尼爾對我們而言有些特別;他是剛剛才搬入機構不久的新居民,而他找我的這天,是他入住後的第十二天。

他剛住進來的第一個星期,大家都覺得丹尼爾嚴肅、龜毛又囉嗦,是一位相當難搞的居民。單位同事們想到之後要長期照顧他,心中不免感到不太開心。

因此,就在他找我的前二天,我刻意跟他約了一段時間,坐下來好好的聊一聊,希望能夠改善丹尼爾和照護人員間的互動關係。

剛開始的談話,丹尼爾真的很嚴肅,而且相當不容易親近。我問他,「我可不可以跟他你分享一些事情?」他點點頭。於是,我開始與他分享我遇到的一些挑戰,並請教他的建議。我告訴丹尼爾:「我相信你的智慧及人生經驗一定有很多我可以學習的地方。」

終於,他敞開了他的心房,流著眼淚,滔滔不絕地開始與我分享在他過去的生命中,所經歷那許許多多困難的時刻;對他而言,生命早就已經失去意義。他不明白,「我為什麼還要繼續活在世界上?」

在那一瞬間,我的同情與憐憫之情油然而生,在我的眼中,丹尼爾頓時成為溫柔、慈祥,而且又和藹可親的老爺爺。在92歲的丹尼爾旁邊,人生的大道理,相信他比我更清楚,也經歷更多。我靜靜地聆聽他所訴說的精彩人生,也只能與他分享我在信仰上最大的得著,就是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。

在這次談話後,丹尼爾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,對同事們為他所作的一切都充滿感恩,他整個人也變的開朗不少。

學會換個「思維視角」看事情,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!

有一種快樂,是看到 神成就在別人身上的祝福!

「愛」與「被愛」的渴望

2021/05/18 早上,我們為瑪莎慶祝她的103歲生日。瑪莎患有輕微的阿茲海默症,這幾年來她有一個生日願望、但一直還沒有實現:就是能再找到一位伴侶。她每天坐在窗邊,看著窗外來往的人們,尋覓著她心儀的對象。

這一天,我們邀請了一位帥氣的男人來為瑪莎慶祝生日。這個中年男子,穿著一身牛仔裝,來到瑪莎的床邊,送花給瑪莎,並對她說聲「生日快樂!」;瑪莎驚訝到說不出話來,甚至「喜極而泣」。她生日的隔天早上,我在瑪莎床邊時,她很嚴肅地對我說:「我好喜歡那位送我花的男人,妳不可以跟我搶喔!」我回答:「瑪莎,別擔心!我結婚了喔。」瑪莎開心的笑了,「那妳會祝福我嗎?」

病床邊-對愛的渴望-love, romance, together
愛的渴望 / 圖片來源:Wordpress

同年8月10日,86歲的馬可,緩慢地推著助行器,來到我的辦公室找我。馬可跟我説:「午餐時,我遇見了一位美麗的女孩子喬。喬對我說:「我會再來看你的!請問,你知道她什麼時候會再來嗎?」平時一副憂鬱小生般的馬可,露出了難得的笑容,並伸出舌頭,做出了「喇舌」的動作。馬可告訴我:「我好喜歡這樣的感覺。我期待喬能夠快來,所以我有機會可以這樣。」接著,他問我,「你男朋友也喜歡這樣嗎?」我:「………..」。

年輕時,我們期待著擁有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;隨著年齡漸長,每一個擁抱,每一句關心,每一次相聚,都無聲地訴說著:「我很在乎你。」

人不管活到幾歲,內心最渴望的不就是「愛」嗎?

烏干達-天空的彩虹
雨後的天空 / 照片拍攝:汪忠信 攝影師

臨床中,我學會的人生課題

臨床照護工作中,我們常常以為自己付出的比較多,但轉身回頭看時,往往是得到的更多!許多病人正用著他們的生命,訴說著人生的故事。

走在人生低谷時,永遠不要失去信心;遇到挑戰時,學習用不同思維角度看事情。努力活出「愛」,因為「神的愛」才是喜樂的泉源,可以成為別人真正的祝福。

延伸閱讀-想看更多「菲比」的「闖蕩江湖篇」?

喜歡透過菲比的文字一起陪著她冒險嗎?歡迎追蹤我們的臉書粉絲頁-菲比勇闖落磯山

You may also like

發表迴響